FAQ

常見問題

牙周病的病因?

牙周病的病因主要是牙菌斑 (dental plaque),牙菌斑是因為口腔衛生不良,堆積很多食物殘渣,引起細菌大量的生長,這些細菌再經由唾液中的黏性蛋白質等作用,附著在牙齒表面所形成的薄膜。牙菌斑若不能適時除去,隨著時間及水中礦物質的累積,慢慢就被鈣化而形成牙結石。然而,研究報告顯示牙結石並不是牙周病的真正元兇;但是,因為牙結石的表面粗糙,會使牙菌斑更容易附著,所以,牙結石可稱得上是牙周病的幫兇。

牙周病的有幾個階段?會好嗎?

1)牙齦炎(Gingivitis):
在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有形成一道溝槽,稱之為牙齦溝,它的深度大約為0.1~ 0.2公分(1一2公釐)。在這個地方會因為口腔衛生的不良,堆積很多的食物殘渣,引起此處細菌大量的生長,形成所謂的牙菌斑。細菌本身和它所產生的毒素會滲入牙齦內造成發炎反應,使得牙齦的纖維組織鬆散,門戶大開,更增加牙菌斑入侵的機會。牙菌斑如果不除去,會在口中逐漸鈣化變硬,形成牙結石,新的牙菌斑又會很快地在粗糙的牙結石表面上再形成,造成牙齦的發炎,導致刷牙會流血的現象,臨床上可見到牙齦腫脹,顏色變成深紅色,非常容易流血。患者會有口臭的情形。在這一階段的發炎因為仍未侵人齒槽骨內,所以在X光片上沒有發現特別的破壞。
2)輕度牙周炎(Mild periodontitis):
當牙齦發炎持續性的存在,使得牙齦內的齒槽骨與牙周組織受到破壞時,牙齒與牙齦之間即漸漸分離形成一道裂縫,這種病態的環境,我們稱之為牙周囊袋。一旦形成牙周囊袋,細菌和食物殘渣更容易在這種污穢的環境堆積,牙刷再也下容易到達這麼深的地方將裡面的綑菌清除,因此發炎症狀會向更深層的牙周組織蔓延。當此種炎症促使得牙齒周圍的齒槽骨也遭破壞時便稱之為牙周炎,臨床上,牙齦紅腫發炎的情形會持續表現,另外我們可於牙科X光片上見到牙齒周圍齒槽骨開始被破壞的跡象。
3)中度牙周炎(Moderate periodontitis):
當牙周韌帶破壞,齒槽骨喪失後,如果不能及時處理,牙周囊袋會隨著骨頭的流失而愈來愈深。臨床上牙齦會持續的發炎,甚至有膿包產生。牙齒會因牙齦的萎縮而使牙根暴露,咀嚼無力,而且經常會對冷熱敏感。X光片上可見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被破壞而呈不規則的凹陷,牙根大約僅剩一半留在齒槽骨內。
4)重度牙周炎(Severe periodontitis):
這種程度的牙周炎,齒槽骨已大量流失,牙周組織嚴重的遭受破壞並造成牙齒大幅度的動搖,甚至牙齒的位置產生明顯的移位,牙縫變大,造成發音口齒不清的問題。患者口內常會有不定期的化膿腫大,口臭的味道加劇。最後牙齒遭到拔除或自動脫落。在X光片上可見到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被破壞僅剩1/4或已全部吸收殆盡。
牙周病一但發生,只能控制不要惡化,尤其到了中度牙周炎週後,所以後續的定期保養與追蹤,非常重要,千萬不要不痛就不理!